On Doctoring 電影心得 - 迫在眉梢(John Q)
當初拍這部電影的目的,應該是要透過一個平凡中低下層家庭在求助醫療時的遭遇,控訴美國社會保險制度的不完備以及醜陋之處。
開頭是驚悚的車禍經過,隱隱給了本片一種危急緊張的氣氛,但隨之而來卻是再平凡不過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寫照,客廳的電視、準備早餐的媽媽、活潑好動的小孩、一切都正常不過。就像普通人般,父母會為了家中經濟問題而爭吵、小孩有些童言無忌大人們疼愛的告誡、以及稍後全家人和樂融融的擠在車上唱著歌、玩著遊戲。到這裡,影片呈現著是再溫馨不過的天倫之樂。但,導演,可能就是要利用觀眾對此般情景的感受,來無限放大稍後要帶給觀眾的衝擊。 悲劇降臨了,小孩棒球賽中昏倒,隨後送到醫院檢查出是心房隔膜破洞,小孩可能隨時沒命。院方提出了需要天價開銷手術的唯一活命建議,在相擁而泣的悲傷中,父親下定決心要盡一切力量救他親愛的兒子。
從這裡開始,是一連串的求助與碰壁。我想,導演要試圖指出,如果一個未經過高等教育,只僅略識字的基層勞工父親,是多麼容易迷失在複雜又不近人情的種種政府機構官方程序。看著影片中父親疲憊而慍怒的神情,真的很難過,只是想要從看似應該為民服務的政府,取得一筆能救兒子一命的救助金,真的有那麼難嗎?隨著有如死神倒數般兒子血壓的下降、醫院高層凶狠無比催命符般的催繳欠債,父親心寒了、觀眾也心寒了,在父親無奈地掩面下,難道,無辜的孩子,就要這樣喪生在被錢宰制的吸血鬼醫療和社會的見死不救?
無力感,是導演在這樣的絕境中,當成像點燃汽油桶一根火柴棒的主題。「你總是說你會負起責任做到什麼,但你總是什麼都沒做到!」在垂死邊緣兒子旁的絕望母親對爸爸撂下了這樣的重話,於是累積的憤怒爆發了,上演了挾持急診室的事件。儘管握著槍柄的手還會顫抖、威脅人的語氣不如預期的凶狠篤定,但絕望逼向來溫和的父親終究訴諸了暴力,到底是怎樣被壓抑的情緒,導致了這樣的局面?我發現,導演不只在前面埋下伏筆,也在急診室挾持事件時,旁人(急診室裡被威脅卻有點同情父親的醫療人員與病患的對話、媒體跑新聞、警察長官與醫院高層的對談)的側繪去嘗試讓人思考,究竟是什麼,把父親逼上絕路?
最令人動容的一幕,恐怕是父親眼看即使以病患命為要脅,仍舊無法逼高層讓步,而下定決心自戕,在兒子耳邊喃喃訴說遺言的那一刻吧?看到這一幕時,真的眼眶含淚,整個情緒有上來。雖然到後面上演了十萬火急的一幕,然後迎來了一個美好的結局。但這一幕仍久久在心頭縈繞不去。
感動歸感動,看完電影後,還是有一些心得感想要記錄下來,也有一些點真的可以討論。美國健保不如台灣,現代醫療本身又是成本貴的產業。醫院開那個價碼應該是真的。但是,為什麼父親在求助的過程中,就是籌不到那個錢?為了凸顯出電影的主題,在父親挾持急診室時,導演特別安排了一段父親好友電視訪問,指責美國資本主義下重利輕義的風氣。但,實際去思考,及對應到未來預期的醫師生涯(其實有一部份也是對目前忙碌生活的省思),難道片子中所有有能力救孩子卻見死不救的人,真的只是因為眼中只有錢嗎?我想,真正導致他們冷漠回應的緣故,其實應該是資本主義下以收入支出並講求工作效率的制度所種下的遠因。現代社會,我們要求工作照一定的程序來,以便在工時內達成最大的工作量。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這麼容易忙碌到喘不過氣的原因。當我們身上都背著一定的負擔,有一定的工作責任要付,潛意識的,我們會去規避一些知道答應了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的要求。像醫院主管擔心的是什麼?答應了,以後會面對的是數不清的欠債延繳要求,還有董事會的營收要求壓力(有可能會危及飯碗)。主治大夫擔心的是什麼?日後要不要賺錢以及免費人家看病的良心問題中掙扎?醫者可以不用賺錢只為了病人福祉著想嗎?照著既定的規矩來有何不可呢?,人生活得比較輕鬆不是嗎?於是,兩位有辦法救孩子的人都選擇了緘默。導演或許在這邊有些偏見,使得我們只看到他們表面的光鮮亮麗,卻遺漏了在日常單調緊繃工作壓力下他們喪失了什麼。我相信,很少人,會真的冷血到追逐利益到見死不救,但大多數人,都只是順從地選擇了最無牽無掛的價值觀以及應對人生的方式。林醫師說得好,我們現在滿腔熱血,可是是不是等到我們真正進入了醫界,忙碌到一定程度後,是不是有許多事情都忘記了?是不是有許多事情都看不清了?所以報告都要保留著。
所以,看完以後,我思考真正最多的,不是美國人多麼沒心肝,也不是美國健保制度多麼爛和台灣健保制度如何改善。社會中矛盾的問題一定會有,日後醫師執業時金錢與病人醫療救助的掙扎(病人沒錢你究竟是該救還是不該救)也一定會碰到,眼看醫界制度或者是公衛推動有些事情非要有人擔,自己有那一份心力,可以突破輕鬆就好的身體本能,去完成許許多多偉大醫者本該做的事嗎?在忙碌到極度疲憊之時,如果面對價值觀判斷,還有辦法堅定地做出判斷嗎?或者是,孤掌難鳴,還有辦法去呼籲說服周圍許許多多陷入像片中主管及醫生思考模式下的人嗎?我想,這是這部片,給我最實際的課題。